踏實感的練習
離開哥布林洞穴踏入人類社會之後,難免陷入永無止盡的競爭遊戲。尤其 AI 問世之後,大家無非追求更高效的作業方式,以及更多的產出量。然而空虛依舊未被填滿,焦慮也仍然如影隨形,於是我們加倍努力,說服自己付出更多心力,必定能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倒帶重來。
我們沒有意識到,原來踏實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洞穴外的世界,太可怕了。
為何要讀這本書?
因為我喜歡看成功人士不快樂的故事,這讓我感覺自己和成功人士的距離,因為大家都不快樂所以縮小了 (誤。
好啦,說真的,雖然我和「成功人士」這四個字完全沾不上邊,但每天汲汲營營之後,或多或少也被空虛感糾纏過。原本我以為只是因為錢賺得不夠多,直到看見《踏實感的練習》書封才猶如醍醐灌頂。
原來我缺乏的是踏實感!
當然錢也是不太夠,不過那又是另一件事情了。
接著我研究了作者背景。Brad Stulberg,美國知名的專爛作家和企業教練,也幫助過運動員追求更卓越的表現。他的前兩本著作《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和《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同樣是暢銷的自我成長書籍。
然而隨著成功案例不斷累積,他發現就算擁有良好的社經地位和過往成就,仍有許多人不曾感覺真正的滿足或踏實,連他自己也飽受焦慮、冒牌者症候群以及強迫症所苦。為此他重新檢視了自己前兩本著作,佐以大量科學研究以及古今中外的智慧經典,寫出了《踏實感的練習》。
這種不卑不亢打臉自己的戲碼深得我心,鐵定要來觀摩觀摩。內容也確實帶給我不少啟發,我會嘗試把印象深刻的部分整理在這篇文章裡面。
失控的個人英雄主義
無論職場還是生活,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Brad Stulberg 將以上現象稱之為個人英雄主義
。而且個人英雄主義藉由現代文化推波助瀾,已經成為所有人生命中的一大課題。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死靈法師,攀附在你耳畔催促你要不斷超越自己、逼自己思考更正面,才能夠擁有得比他人更多。
更可怕的是,個人英雄主義會污染原先美好的事物。
我想舉運動為例。從小我們就被告知運動能維持身心健康、釋放壓力,然而在個人英雄主義摧殘之下,運動漸漸曾經淪為我又另一個生活壓力來源:
短時間內看不見成效等於失敗:怎麼這星期的重量還是上不去?
增加外表吸引力:結果還是單身,哥布林成為了比較壯的哥布林。
懲罰性手段:今天吃了麥當勞,如果不運動的話就罪該萬死。
Joseph Campbell 於《千面英雄》中提出英雄旅程的概念,而我認為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是被困在旅程中途無法順利蛻變的英雄,努力披荊斬棘結果越陷越深。通常這種時候會有智者之類的角色出來開導,所以我們不妨將 Brad Stulberg 的踏實感原則當作醒悟良言。
首先,英雄需要接納自己並擁抱脆弱。
接納現實與自己
我們從來不曾感到完全踏實,因為我們並非生活在完整的現實。
這句話乍聽之下既像科幻小說內容,又像邪教團體佈道,但其實是我們邁向踏實的首要課題。而且我私心認為,也是最困難、最容易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給掩蓋的修行。
作者說我們並非生活在完整的現實,是因為人有動機性推理的傾向,翻成白話文就是逃避現實。我們會欺騙自己當前處境其實不嚴重,或是從其他地方尋找先入為主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然而一昧將心力放在逃避、抗拒問題上的話,又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承認自己能力不足、判斷失誤,或是認清結果不如預期都非常令人痛苦。也許我們已經非常努力了,但還是只能眼睜睜看著他人享受我們原先期待的成果。不過狀況越是如此,我們就越該接納現在的自己,而不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更不是別人眼中我們該成為的樣子。
乍聽之下和躺平沒兩樣嘛?
作者確實提到這樣的心態容易招來誤會,但接納並非被動放棄,而是告訴自己評估狀況,無論喜歡與否都要認清現實,並接受自己就身在其中。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和現況,就有更多餘裕選擇符合自身價值觀的方式進行回應。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回應,取代意氣用事地反應。
這邊我還是想舉運動為例,過程有點赤裸難堪,但我相信台灣有許多哥布林同胞遇過類似狀況。
身為一隻哥布林,我從小便身形短小加上相貌不揚,而且從學生時代開始便蒐集了許多好人卡,都快可以折成一朵紙蓮花了。既然沒錢整形,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只剩雕塑身材,然而就如前面列點所提,哥布林健身後頂多變成比較壯的哥布林,並持續受求偶焦慮所苦。
運動固然是好事,但我並沒有接受自己就是不適合、也不可能走帥哥猛男路線的現實,當然也沒有接納當時的自己。我不肯承認自己陷入求偶焦慮的泥淖,我不敢擁抱自身的脆弱。
擁抱脆弱
脆弱是我們基本的自然狀態,一種一直都在且無法避免的暗流。所以逃避脆弱,就是逃避我們本性的本質。
本書所提到的脆弱,意思是對自己坦承,也對他人坦承,正面直視自己的弱點與恐懼。我們的擔憂、害怕、羞愧、極度等等負面情緒,我覺得也是脆弱的一部分。
個人英雄主義強烈要求我們擊潰脆弱,當個永遠正面的完人,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但其實脆弱並非我們能隨意割捨的腫瘤,脆弱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部分 (好啦,還有哥布林), 而我們也都很熟悉佛地魔將自己拆成七個分靈體迎來什麼樣的下場。
比起逃避、蠻幹脆弱,Brad Stulberg 在書中鼓勵我們主動擁抱脆弱,而我認為脆弱與接納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先有接納自己的念頭才有機會認識脆弱,擁抱脆弱後我們便能更接納自己。而且弔詭的是,當我們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或總是井然有序,反而會讓自己更加堅強、踏實,同時也更強大、自信。
至少在認清了自己以前被求偶焦慮遮蔽雙眼後,我確實能用坦然的心情面對自己比不上他人的部分,也不會再胡亂踏上錯誤的賽道。而節省下來的心力還能投入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上,好比說此刻撰寫這篇讀書心得、坦承黑歷史。說真的,實際寫下來才發現沒有想像中難為情。
現實生活難免產生壓力,我們處於逆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有時意志消沈不代表我們軟弱失敗,只代表我們是平凡的存在。我很喜歡作者於書中提到的其中一種練習:每當我們開始苛責自己或是所處的狀況時,嘗試復誦「這是現在的狀況,我正在盡全力了。」
臨在與耐心
當我們懂得善用自己的時間、精力以及注意力,專注於有意義的人、事、物上,就更能擁有一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很難在同一時間進行兩種以上的的認知能力工作,換而言之,我們自以為多工作業可以提升生產力,其實只能完成約莫一半的作業而已,而且還會降低作業品質以及工作的愉快程度。
這個研究成果和 Carl Newport 在《慢速生產力》提到的「偽生產力」不謀而合。他認為現代知識工作者習以為常的生產力,其實只是人類將農工時代的傳統生產力強硬移植過來而已,導致大家不甩品質,一昧上演作秀式的裝忙大戲而渾然不知。
Brad Stulberg 也有類似的想法,不過他進一步推論我們強迫自己忙碌、不停活躍於社交平台或回覆訊息,都是希望傳達「我們存在,而且我們很重要」的訊號。說到底,這很可能又是個人英雄主義在現代文化 (社群平台、必須忙碌否則將被淘汰) 中推波助瀾的結果。
但這些終究是外界推送而來的回饋與刺激,真的符合我們內心的期待嗎?
本書作者過往認為成功就像是努力將球送入球門,然而賽場是如此,現實生活可沒有什麼球門,只有每天所下的決定:我們想過上什麼日子?我們該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在哪裡?我該專注在哪些事情上面。倘若我們願意接納自己,或甚至從脆弱延伸找出以上問題的答案,那便能用覺察取代意志力,慢慢將專注力矯正回真正有意義的人、事、物上。
把我們自己想像成園丁,將臨在與注意力當作滋養種子的養分。我們平時灌溉的種子,終將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不過現實生活的壓力很難讓我們像個愜意的園丁一樣不受外界雜訊干擾,專心灌溉自己鍾情的花園。當你看見別人園中的花朵開得更加茂盛,心中難免湧現出著急、加快的念頭,然而未經過思考就盲從效法,最終可能只是揠苗助長。
所以要時不時提醒自己保持耐心。
耐心是用短時間的慢速換取長時間的豐碩。
作者提到速度可以是一種防衛機制,只要我們不停快速前進,遵循個人英雄主義不斷向外看,就能迴避人心中最懼怕的東西:死亡。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哲學,但我認為並非空穴來風。死亡是件很奇妙的事情,眾生難逃一死,但沒有人能夠預知自己活著的時間還有多長,所以我們總希望在餘生內擁有最豐富的體驗、最龐大的財富,以及最大程度的快樂。
在這樣的氛圍底下,耐心容易被視為消極被動,但其實耐心並非永遠在等待,而是謹慎、穩定地堅持。換個說法,耐心就是「自己跳下去干預」和「退後一步順其自然發展」的差異點。
網路上有張迷因描繪工人僅差一步就能挖到寶藏但決定中途放棄,我想能當作很好的寫照。當然後方可能是等著怪物也說不定,但我認為耐心也不是呆愣愣堅持而不知變通,謹慎、穩定地監察才是耐心背後的意涵。
總結來說,為什麼我們就算遭逢不順,也要保持耐心繼續努力呢?
因為:
耐心能避免我們陷入無止盡的忙亂與憂慮循環。
耐心能幫助我們抗拒誘惑,不會一再追求新奇,也不會一直改變路線,有助於培養臨在。
世上總有我們無法全盤掌握的事情,而有了耐心,即使進度緩慢,我們也能做個冷靜、可靠而且體貼的人。
最後作者也不忘強調追求耐心不等於全面放棄速度與激情興奮。重點在於追求速度和興奮的過程中,應該記得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為何追求以及可能付出的代價。我個人認為將耐心當作面對事態的預設基本上是風險最小的選擇。
畢竟興奮的感覺很讚沒錯,但也容易將我們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未來,相對來說就錯過了我們眼前的一切。
運動
運動同樣是踏實感練習的其中一個原則,因為我們的身心並非各自獨立,除了鍛鍊以上幾點內在相關的踏實感原則,肉體勞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提醒一次,我們是一個整合的身心系統,絕對不能有所偏廢。
運動結束後的確能帶來身心舒暢的感覺,不過我也認為運動本身還兼具練習其他踏實感原則的功效。當然前提是我們不是受個人英雄主義蠱惑,讓運動淪為另一個壓力來源。
運動與接納
鍛鍊身體不僅讓我們學習體驗疼痛、不適與疲倦,更進一步教會我們去接納那些不適,不要一感覺不舒服就立刻逃避。當然如果身體發出警訊,還是要馬上停止和休息。聽起來有點 M,但確實每次撐過痛苦門檻,下一回的訓練強度都有機會提高。
運動與臨在
運動時越臨在、越專注於呼吸或是鍛鍊的部位,表現比較容易持續提升。除此之外,運動過程中我們需要密切注意身體所發出的訊號,等於讓我們進入一個難得遠離雜訊的狀態。如果是重訓的話,我自己後來也盡量避免在組間休息時滑手機,而是專心讀秒。
運動與脆弱
養成運動習慣,能夠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弱點,並學會不再逃避。我還記得當初剛去健身房時,一直擔心自己身材、動作都像個弱雞,會被其他人嘲笑。後來發現其他別人都很專心訓練,況且我也不是什麼帥哥美女,一切只是我在自作多情。我的自卑體現了某種自大,我想這也是脆弱的一部分吧。
結語:人生是場無限遊戲,踏實感需要不斷練習
西藏密宗文化有著壇城砂畫的傳統,僧人們秉持著耐心與平靜,用一粒又一粒微小砂塵,慢慢堆砌成佛國風景。工程曠日費時,然而在誦經一天後,眾僧們又會直接將砂畫清理乾淨。旁觀民眾縱使不捨,眾僧們卻仍舊平和淡然,因為艱苦製成終究只是修行的一部分,下一回又是一幅全新的砂畫,然後再次拆解。在年復一年修行之下,眾僧們對佛理解越加透徹,砂畫樣式也將更加繁複精緻。
我認為本書作者會用「練習」來包含對踏實感的追求,也是秉持類似的觀點。
若我們將人生看成一場無限遊戲,並將一件事情變成一種練習的話,就會從「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瞬間轉變為「我們持續努力改變的過程」。換句話說,真正重要的並非最終得到的結果,而是不斷自我精進的過程本身。
結果就和砂畫一樣,縱使曾經班斕璀璨也將繁華落盡。然而每次製畫過程所累積的內在能量,將不斷流動、生生不息,並於下一次開展出更加精美的畫作。
所謂練習,就是我們不斷累積,經歷瓦解,然後重新開始累積,並再次迎來瓦解。
置身於這場踏實感的無限遊戲中,失敗與挫折在所難免,畢竟所謂的原則中就是腦袋裡的事情,而現實世界有多混亂,我們都心知肚明。但我們還是要接納現況與自己,用愛與慈悲去做正確的事情,告訴內心的小小哥布林說:沒關係,只要能夠回到正軌上就好。
我想這就是踏實感練習的精華所在:成功改變的重點不在於會不會失敗,而在於如何應對失敗。
祝閱讀本文的人類、哥布林們都常在練習踏實感的路上。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