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速工作力 - 也許我們都誤會生產力的意義了
啊~~生產力,讓人又愛又恨的生產力。每當我們感嘆工作太過忙碌,或是遲遲無法達成目標,提高生產力往往是最終結論。然而隨著一款又一款號稱能提高生產力的應用程式和工具問世,我們依舊受困於永無停歇的工作追逐戰。應許之地就在前方,但無論列車如何加快,隧道永遠看不見盡頭。
知識工作者疲憊不堪 ── 被越來越殘酷無情的忙碌折磨得筋疲力盡。與其說疫情引發了這項趨勢,倒不如說疫情將最惡劣的過度忙碌推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
Carl Newport 在其最新著作《慢速工作力》提出了上述警訊。大家普遍相信唯有不斷忙碌,才能拿出傑出的工作表現,所以我們追求更快速地回覆電子郵件和 LINE 訊息、努力加入更多場會議、自發延長工作時數……結果換回倦怠以及功能受損的肝。
經過多年的訪談、研究和推敲,Carl Newport 認為知識工作者的問題不在於廣義上的生產力夠不夠高,而在於當前社會大眾對於「**生產力」**一詞從最初便有誤解,導致後續越走越偏。 他提出了一種名為「慢速工作力」的替代方案,倡議用更緩慢的概念來理解生產力的根本意義。
慢速工作力不需要瘋狂忙碌,就能讓工作既有意義又有價值。Carl Newport 將它分成以下三項原則說明:
少做一些事情。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執著於品質。
然而就像王道故事決戰前都要先認識反派的成魔之道,我們也需要來了解一下生產力是如何轉變為包著糖衣的詛咒。
偽戀賺人熱淚、偽生產力使人倦怠
作者毫不囉唆,直接指出當前知識工作圈認知的生產力是偽生產力~~、是修正主義~~。因為這套生產力其實是從一、二級產業強加移植的。一、二級產業即為農業和製造業。
由於一、二級產業講究於可視的產出,所以生產力定義和追蹤起來非常明確。然而當今知識產業的工作內容千變萬化,光是一個職位就肩負多種職能與責任,而且知識工作相較於傳統農業或製造業有著更高的個人自主性 (大家用自己一套方式工作),造成知識工作者始終難以對「生產力」的涵義達成共識。
既然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不如就直接參考過往的成功經驗吧!於是知識工作者們紛紛將可見的活動當作實際生產力的粗略替代指標。故事的結局我們再熟悉不過:更快的客戶回覆時間、更多陌生開發電話和信件,以及更長的工作時數。
可以說知識工作者一直在追逐著海市蜃樓。我尤其對作者這句話印象深刻:
偽生產力不是一項可以簡單解釋的規範化制度,更像是一種心情 ──一種透過狂熱動作來支撐有意義活動的總體氛圍。
簡單來說,偽生產力容易讓大家「裝忙」。加上 Slack、LINE、視訊軟體等工具問世,我們更能不費吹灰之力傳送訊息顯示自己很忙,所以大家花越來越多時間傳訊息、開會,盡可能快速且發了瘋似地討論工作。生活各個角落都塞滿了工作,而我們則虔誠地相信這樣終將能累積成具有意義的東西。講難聽點,我們正盲目崇拜著名為生產力的邪教。
這便是為什麼 Carl Newport 希望邀請大家一起重新思考生產力和工作的本質,並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
原則一、少做些事情
少做事情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這其實違背了我們當代人對行動的偏好,因為我們普遍相信做越多事情等於擁有更多選擇,所以會產生更多獲取回報的機會。不過 Carl Newport 提出了兩個文學界和商界的案例來挑戰這個觀念: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珍 . 奧斯汀在人生最繁忙的時期,因緣際會之下大幅減輕了肩上的義務,才終於能夠好好完成最棒的作品,而非民間遙傳的掌握零碎時間撥空寫作。
賈伯斯重新回到蘋果後,大幅度刪減產品線,將資源和動能投入到少數幾項產品,扭轉了蘋果公司的頹勢。
少做一些事情不只增加了用於有效活動的工作時數,更提升了這些時間的品質。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我們不必到處滅火處理瑣事,而是專心聚焦在少數的重要專案上,便有餘裕嘗試更開闊的可能性。
努力減少你必須履行的職責,直到你能輕易想像自己擁有綽綽有餘的時間來完成它們。借助較輕的負荷,更充分地投入和推展最重要的少數幾項計畫。
至於要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個主張,作者提供了以下方法給我們參考。
減少主要目標才能管理工作量
作者認為工作超載並非知識工作與生俱來的詛咒,而是我們管理自身工作量的方式過於粗糙所產生的副作用。針對這個問題,他建議我們小至每日、大至生涯都該減少主要目標。
每天只做一件大事,能帶來和諧的穩定性和踏實感。實際上我們取得了真正的進展,內心世界也抑制了焦慮。如此步調符合慢速工作力背後的哲學,雖然短期內看似緩慢,但若將鏡頭拉遠,經過數週、數月所累積出的成果將會非常豐碩。
這個方法和原子習慣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認為更強調「重質不重量」的層面。畢竟一次安排太多目標,後續往往自然消滅到一個都不剩,那還不如聚焦在少數重要的目標上,依循自然、踏實的節奏努力。
評估新專案或合理的工作量時,要考量工作帶來的行政開銷
工作不會憑空產生,不是我們為自己設定目標,就是職場受他人委託辦事。這個時候若沒有堅守住「合理的工作量」,就很容易陷入偽生產力的惡性循環中。合理的工作量因人而異,重點是要對排程保持清晰和可控。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每項職責和任務都伴隨經常性的行政開銷。例如為了搜集資訊而衍生的一長串郵件往來,或是無性生殖冒出來的會議。隨著待辦清單逐漸加長,我們得付出的行政開銷稅額就越來越高。由於一天就 24 小時,這些行政雜務勢必擠壓其他核心工作的時間,造成你收好筆電、吞下淚水、打卡下班後回家繼續做那些真正重要的工作。
此外很多時候,讓我們分心的不是實際執行行政瑣事,而是要費心記住它、為它操心的腦力流失。總結來說,如果我們能盡量減少這類準備工作,就能遏止行政開銷稅給工作本身帶來的影響。
有鑑於此,作者建議在選擇新專案時,要優先考慮行政、瑣碎開銷最少的選項,不要把專案難度或總時數當作遴選指標。
採取拉式作業模式來維持合理工作量
作者發現許多人日常工作都是採用「推式作業」,也就是一旦判定手上任務該由其他人接手就直接將工作給推過去,也不理會對方是否早已工作量爆表。能當甩鍋方當然痛快,但我們更常淪為目睹工作不斷被推過來的接收方。因此 Carl Newport 提倡改採「拉式作業」模式。
所謂拉式作業是指工作會先掉入暫存區,當我們確定現役工作區出現空檔,再主動從暫存區拉入新的工作。這樣的好處是整體流程步調將隨著運作最緩慢的階段開始調整,如此透明性進而幫助工作者找出系統失衡的地方。上述當然是理想狀態,而我們都知道現實總骨感,因此作者也建議我們以共事者察覺不到的方式,將拉式工作模式帶入到制度中。
作者指出我們常誤以為共事者只關心盡快取得成果,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能將工作交付出去,壓根不擔心對方會不會完成工作。觀察到這點後,我們應該適時提出「反向任務清單」,要求對方花更多時間說明需求,這樣除了讓後續執行更加順利,有時甚至能直接讓對方打消推派工作的念頭。
所以一份淺移默化的拉式工作流程大概長這樣:
新工作先到暫存區
我們讓對方知道反向任務清單的資訊
對方提供更多資訊,也同意我們提出的預計完成時間
當現役工作區出現空檔,我們從暫存區拉入工作
每星期更新、清理一次工作清單,若有無法如期完成的工作,即時告知對方
這份工作清單甚或可以公開,直接讓其他人得知我們的工作處理狀況。如果有人硬是想插隊,也可以拿出這份清單,用溫柔但堅定的眼神和語調,告訴對方時程真的很滿。他在乎的話就協調移除清單上其他工作,不然就改請別人接手。
原則二、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第二個原則是「找回」人類自然的工作步調。會說找回,是因為作者發現人類近代以來對工作的體驗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人類近代歷史決大部分都和農業交織,而農業是講求季節性的生產活動,一年分為耕期、休耕期,並且在休耕期舉辦盛大的豐收或冬藏儀式,持續為沒有工作的日子提供生活意義和社群凝聚力。因此對我們的老祖宗來說,全年沒有變化或休息地工作極為不尋常。
到了工業時期,機械和工廠讓每一天都成了收割日,人們起床睜開眼便投入連續又單調的勞動循環、一成不變,過往工作季節性的變化與富含意義的儀式就此一去不復返。雖然後來工會與勞權抬頭,各國政府簽署了保障勞工休息權益的法律條文,但知識工作卻難以單靠法條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疆界,因為知識工作者無需親臨現場就能在家中工作,看似便利也造成知識工作可以隨意囊括我們的存在,佔據我們從晚上到週末的時間。
慢速工作力提倡人們後退一步,重新思考現代知識工作者違背自然的工作節奏:
**給予重要工作更多喘息空間,允許它們花費更長的時間,並隨著時間的推移,以不同的強度展開。**這種方法不僅更持久,也更人性化,而且就產生重要成果而言,可說是一種更好的長期策略。
尤其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勢必影響到退休的年紀,甚至得接受活到老 = 工作到老的現實,我認為採取更持久的工作節奏和模式尤其重要。畢竟人生就是比氣長。Carl Newport 建議我們將季節性重新加入到工作環境中。
為工作重新加入季節性
也許我們該停止將在職躺平看作對工作無感,而是要把它當作實現季節性的更具體策略。換句話說,在職躺平某部分證明了我們對工作的強度其實擁有超乎想像的控制權,所以不妨在一年之中悄悄為自己安排「偽淡季」,然後盡可能在偽淡季開始之前替重要專案收尾,等到偽淡季結束之後再展開新的重大專案。
我們可以注意到作者刻意用了悄悄二字,意思是不要讓他人打亂了這得來不易的季節性。有個高明的戰術是在偽淡季期間進行一個能見度高,但衝擊性較小的專案,這可以用來暫時推辭掉新進來的任務。除此之外,作者還分享了一些實施「微季節性」的方法:
別在星期一安排會議,以免自己剛回到辦公室就被迫開始埋頭苦幹。
在忙碌的排程中安排喘息項目,以免自己不斷累積絕望感,最後導致倦怠而不堪負荷。
在工作中加入週期性,這可以看成時間垮度較短的季節性,假設以兩週為單位,不至於招來鬼混摸魚的臭名,或許還能讓你在週期內提高工作強度吸引雇主青睞。
要注意找回自然的工作節奏不等於擺爛和無限拖延。我們是為了不要在漫長職涯的馬拉松賽道上提前倒地退出才刻意調配節奏。緊趕慢趕並不會帶來什麼價值,因為工作和有品質的產出本身就是回報!
原則三、著重於品質
少做一些事情以及以自然的步調工作都是慢速工作力的必要元素,但作者也提醒若只執行這兩項原則的話,長期下來容易破壞你和工作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納入第三個原則:著重於品質。品質是實踐慢速工作力的黏著劑。
品質以兩種互補的面向將表演性質的生產力拉回正軌:
追求品質勢必講求緩慢而行
具有品質的產出有利於促成緩慢
第一個面向很好理解,但第二個乍看之下就有點奇怪了。針對這個面相,作者是這樣論述的:一旦我們的產出具有品質,便獲得底氣和雇主或是客戶爭取更多實踐慢速工作力的機會,幫助我們掌控職業生活。所以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忙碌和追求品質所需的專注程度基本不相容。
然而作者也不是鼓勵大家馬上放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理想,畢竟我們都有帳單必須支付,這樣實在太不實際了。較為可行的策略是暫時將大量空閒時間投入有興趣的專案,這麼做的賭注不算太高,而且也不會形成龐大的經濟壓力;於此同時,大量空閒時間的代價也足夠討厭,能驅策我們為行動與決定負責,付出更多心力。
等到我們用心栽培的新志向發展出以下兩個特性,或許就能考慮重大改變:
人們願意為此付錢給你
你可以一再地複製結果,並維持品質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持續投入、追求進步而非完美正是著重品質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持續投入有價值的工作,還能陪養出品味,而品味又能幫助我們更聚焦於品質。
培養品味,找出進步的方向
作者首先針對「何為品味」進行了一段有點抽象的思辨,若用一句話作結,品味大概是我們對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的理解。也類似於直覺?
品味能引導我們創造出當下能力所及的最佳作品,也可能讓我們對最終成果感到失望。然而正式由於我們渴望消除這種脆弱的自我評價,渴望縮小我們在品味與能力之間的差距,進步才會產生。
我自己認為這和所謂的靈感一樣,唯有平時多觀摩、思考其他作品,無論我們主觀認為這些作品是好是壞,如此積累而成的底蘊才會在某個時刻化為靈光閃現。
任何領域的人士都是良師
雖說持續投入單一領域的工作,或是大量觀摩相關作品能提升品味與產出品質,作者還是體醒我們與其他領域的人士交流、欣賞有別於自身專業的領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其中一個滿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是直接研究自身專業領域的偉大作品可能令人卻步不前,因為我們可能太過熟悉而忍不住鑽牛腳尖,這時候踏足其他領域,反而能用更加新鮮的觀點吸收與比對,激盪出過往壓根沒想過的創意。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學習程式設計的時候認識到了框架能幫助我們架構出易於管理的程式碼,還能夠降低許多瑣碎事項的心智能量,就想說能不能把框架的概念也套用到小說創作上面,這才發現了雪花形寫作法,也確實幫助到我規劃長篇小說。
結語
看完了《慢速工作力》之後,其實我的內心是有些矛盾的。原因在於我的工作本身和販售生產力軟體工具有關,每每在提案以及設計系統導入時都希望能夠提升客戶方工作的生產力,以證明他們把錢花在刀口上。但隨著越來越多工作可以藉由自動化軟體甚或 AI 完成,我發現大家的工作量、倦怠感並沒有隨之改善,反而事情越做越多。
誠然,工具與技術的進步確實能為我們節省單調、枯燥的重複性工作,但大家似乎早就忙碌成癮了,只要稍有空閒就開始焦慮緊張,非得把時程填滿不可。我想背後原因和書中論調有關,我們習慣聚焦於重視數量的偽生產力上面,卻遺忘了自然的工作步調更有機會塑造品質。
當然我們也能抱怨自己不可能和那些大作家、科學家一樣,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從事生產與創作,畢竟大家光是要應付帳單以及家庭責任就分身乏術了。但我想就如作者所言,一旦我們只在意、羨慕那些看似不合時宜的餘裕,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
慢速工作力的原則以及作者提出的實踐方法或許短期之內難以在日常工作中全部實現,但我也相信,只要將這些「可能性」謹記在心,並在每個有機會調整的地方嘗試看看,或許便能在一段時間後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畢竟給予足夠的時間不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嗎?
共勉之。